导游专业论证与建设规划

作者:文化旅游系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7-11

导游专业论证与建设规划

   一、专业论证

       1、导游专业现状和建设情况: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导游专业始建于2006年,是东北地区设立较早的导游专业之一。自2006年至今,招生从未间断。2023年招生达35人,18年来,导游专业为我省旅游业发展输送了大批导游人才。专业建立校、政、行、企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导游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性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时期所需的复合型现代导游为专业目标与责任。2018年5月,导游专业加入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通过“校企联盟”及时捕捉行业发展最新业务及导游职业的相应演变,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充分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导游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做到文化育人。2023年,“红色研学旅行讲解与策划”第二课堂正式获批,通过第二课堂建设,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实战讲解能力。

      2、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人才需求分析:根据国内旅游调查统计结果,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36.7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15.80亿,同比增长75.5%。疫情后,旅游市场复苏提速,多数目的地接待游客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过去三年,旅游行业的低迷让众多导游经历了沉寂、转行。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全国旅行社从业人员由约41.6万人逐年缩减至24.3万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导游人数由超12万人降至约8.2万人。而在今年暑期,消费需求充分释放,旅游业迎来爆发,市场流通的导游已供不应求。对于辽宁而言,新时期文旅产业既是短板、更是潜力,大力发展辽宁文旅产业需要大量高质量导游人才。阜新高专导游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基础良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合理可行,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因此设置导游专业非常必要。

二、总体目标

以服务辽宁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提升服务旅游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依托旅游行业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通过与旅游企业紧密合作,继续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1X43”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旅游新业态和职业岗位的技能素质要求,对标岗位界定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特色教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过硬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辽宁地方经济的全面振兴和阜新现代服务产业的提升,提供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支撑。力求在人才培养质量、产业贡献度、社会影响力等维度上有显著提升,从产、学、研三个方面为同类专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辐射辽西北,把导游专业打造成服务辽宁的具有高职特色和产业特色的专业。

三、具体建设内容及目标

1、构建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1X43”人才培养模式。“1”指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获得1个学历证书;“X”指在获得学历证书基础上,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及适应导游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需要的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等级证书;“4”指“岗、课、赛、创”四位一体实施人才培养,以导游人员相关岗位能力设置课程模块,岗课融合、课赛融通、赛创一体,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指“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培养。创意是指实施生产项目化教学组织设计,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创新是指鼓励学生发现导游相关岗位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创业是指组织创业演练,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创业能力。

2、构建优秀教学团队

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成一支师德师风高尚、理论基础雄厚、专业技能精湛、生产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引领行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以切实保障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到企业挂职,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为社会服务,以此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以胜任旅行社导游及相关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主线,不断完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职业素质突出“德才兼备”和“创新精神”;职业能力突出“懂旅游、会操作”方面的培养;校企合作,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做”的教学模式。

4、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双向互动”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开发企业资源,与企业对接、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强调学生“零距离就业”,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积极推进“订单班”模式,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紧贴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依托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景点等)及实训基地为平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企业合作,积极开发社会职业培训项目;加强与省内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交流活动,建立交流制度,分享高职教育建设成果,借鉴先进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