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舞台
 

  读《雷雨》有感

    在一个无比闷热的夏季、在一个阴郁、暗潮涌动的雷雨之夜,两代人、两家人,有罪的、无罪的人们都随着这个雷雨之夜一起毁灭,演绎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它被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它的余音至今未息,即使是现代人读起来也会感到一阵阵压抑的雷声,它就是《雷雨》。
   
话剧《雷雨》创作于1929年至1935年间,当时只有二十三岁出头的曹禺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进行了悲悯的倾吐。它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曹禺这个笔名是他在1926年时发表他个人第一篇小说时用的。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深受莎士比亚和易卜生戏剧的影响,对亚洲、古希腊戏剧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由他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环境以及他自身的爱好来看,《雷雨》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
   
《雷雨》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0年代一个闷热的夏季,阴雨阵阵、阴暗潮湿,生活在周公馆中的人们中上至主人周朴园,下至侍女鲁四凤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快活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矛盾重重,如同一座座森严的牢笼。比如专制独裁的周朴园,极端阴鸷的女主人蘩漪,软弱忧郁的大公子周萍,天真烂漫的二公子周冲,纯洁朴实、富有生命力的侍女鲁四凤,以及贪婪粗俗的管家鲁贵,这里的人们之间多少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关系。最鲜明的就是周萍与后母蘩漪的不伦之恋,由此又牵扯出了四凤的母亲便是周萍生母的事实,也让一对不由自主犯下错误的恋人走向了死亡。一张乱伦网织出了腐朽、阴暗和罪恶,又化作了一场倾盆大雨,将这张网上的泥污洗刷,显露出了织在这里的背叛与希望。
《雷雨》最大的创意在于它的人物塑造,每一个人都不是片面的、脸谱化的个体,没有用教条式的、口号式的方式去批判作者想批判的,而是深入人的内心,利用每一句台词将悲剧氛围嵌入其中,如同居中的滚滚雷声一样,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每一句话都预示这灾难的来临,如鲁妈对四凤说的一句我不太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既间接性阐述出了她青年时被周朴园抛弃的悲剧,又暗示了她的复本四凤的悲剧。同时曹禺也借这个饱受风霜的女人之口,说出了他对这时代,对这世界的深深恐惧。
   
同其他读完《雷雨》的人一样,我心绪难平。它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小小缩影。这个家族有着以周朴园为首的不可抗拒的规则与模式,凡是对这规则表示反抗了的人就要被视为异类和不安定因素,如蘩漪与鲁大海。而蘩漪人如其名,不在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上激荡起波澜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在森严、专制、独裁的阴影下忍受与顺从只会让人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而除了对当时政治格局以及封建礼教的批判外,曹禺又多了一种对于人物性格的深度剖析,这也是《雷雨》极为突出的一点,它将悲剧的原因深入,深入到人物的性格中,伴随着剧情发展的滚滚闷雷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化,人物的台词、神情、动作以及复杂的情感网络,都在透露着人的心、人的欲望才是剧中悲剧氛围的营造者,和故事发展的推动者。
   
另外,剧中的一个非常不安定的因素,也是曹禺相对其他人物来说投入极大精力的人物——蘩漪。她是名门之女,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有着独立自主的个性,比起她儿子周冲的憧憬与幻想、周萍的软弱逃避和侍萍的安分认命,她是唯一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并且敢于去抗争的人。如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一样,虽然狠辣病态但是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最鲜明、最强烈的。只要她一出场必定会有一场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在整个森严腐朽的氛围里她成为了最勇敢的一个角色,她最具有雷雨精神。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
  无论是完美的天气意象的运用还是人物矛盾的内心,以及由此引发的乱伦情网,《雷雨》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悲悯的情怀。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它注定且无法回避的悲哀,《雷雨》是那个时代的眼泪,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作者系人文系12对外汉语班)


返回首页 | 2024年五年制录取查询 通知公告 | 信息公开 | 智慧校园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