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影《建党伟业》
影片《建党伟业》由韩三平和黄建新指导,于2011年6月上映。其目的不言而喻,因为恰逢建党90周年,而作为献礼影片的《建国大业》因其前所未有的明星阵容在上映之前就备受瞩目。而同时作为一部“精装版教科书”的影片,其故事脉络之庞杂,历史人物登场与交替之多,都足以让观众眼花缭乱、大呼过瘾。然而规模再庞大的电影也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作为依托,以严谨的剧本作为整部影片开展下去的基石。
影片的故事开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直至讲述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的风云变换和历史变革。期间影片对成立北洋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签订二十一条、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军阀割据混战以及而后的在嘉兴的一条小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等历史事件,都做出了概括、系统的讲述。与此同时作为影片的另一条叙事主线,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浴血创业史”,和以李大钊、陈独秀等文人代表的无尽探索,也对影片的完整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党伟业》因其故事情节的严谨性和价值观的标准性而成为当年上映的众多红色影片的“主心骨”。
曾看到本片的影评说:“看《建党伟业》须学近代史。”没错,中国的1911年——1921年的确是变幻莫测、风云突变的十年,哪怕是只摘取其中的一个历史事件来说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而将这十年的历史故事放置在这短短的120分钟里本就实属不易,更别提要做到一定程度上的人物价值观的思索,表现出强烈的政论色彩了。无奈导演只能将各个历史事件都只做片段式的讲述,实在加不进去的便用旁白和字幕加以说明。由此影片构成了一部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串烧电影”。
言归正传,作为一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影片,其中心情节还是要回归到“建党”二字上。如果没有展现“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这一段,所谓的“建党伟业”自然也无从谈起。于是便有了毛泽东在北大做图书管管理员和阅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这一情节。同时影片开篇选用“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是一个精准的选择,因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近2000年的封建统治中彻底解脱出来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时中国这片腐朽之气弥散的土地上才有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政治制度来“大展宏图”的可能,于是直至影片的最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才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的事情。历史事件的准确选用和安排,源自编剧和导演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这也使得我本人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电影人应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影片也着墨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青年时代的“创业历程”,也算是影片的一个小特色。在观看完影片之后闪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一张张充满激情的脸庞,一个个志向高远的青年学生。在展现“五四运动”一段中,导演黄建新大胆启用新人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因为相对于刘德华、周润发等观众熟的不能再熟的面孔,饰演学生的演员的确需要一些青涩和稚嫩,还有一些敢于拼杀的勇猛气息。唯有如此才能使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五四”时期的风起云涌的爱恨情仇。
一部电影的奥妙即便是用尽一本书的篇幅也是无法穷尽的,即使它是一部标准的概括式的“串烧电影”。《建党伟业》是一部“近代史的考试试卷”,它在拷问着如今的每一个人对那个时代的精神还留有多少记忆。它在告诉我们要真切地感受过去,为我们自己的辛酸奋斗史而骄傲,从而珍惜今时今日,然后更勇敢地迈向未来。
(作者系人文系12对外汉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