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碑

偶然又听到评书《杨家将》,正是老令公杨继业兵败被困,怒碰李陵碑,以全忠义之身。评书选择杨继业碰死李陵碑本身,便是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设置。因为历史上杨继业是兵败被俘绝食而亡。

时间再向前追溯一千多年前,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三万迎击匈奴。李陵引五千弓箭手为侧翼辅助李广利的正面战场作战。行军途中,李陵的五千弓箭手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本来侧翼的辅助成了正面战场。由于兵力相差悬殊,最终全军覆没,李陵被俘。就在李陵拼死血战之时,汉武帝迟迟不发救兵,贰师将军也是见死不救,致使李陵孤军奋战,就在情势完全被动的情况下,李陵单凭五千步行弓箭手射杀了万余匈奴铁骑,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李陵的争议在于他没有死,五千人的军队逃回汉朝四百多人,李陵本人被俘。正是因为他没有死,刘彻勃然大怒;因为他没有死,全家老幼被灭了门;因为他没有死,飞将军李广的后人便成了历史的罪人。这时只有一个人来替李陵讲话——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将事件完整剖析,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李广利出师不利、见死不救,是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汉武帝没有及时地派出援军接应也是原因之一。这无疑冲了刘彻的肺管子,这个小小的太史令竟然将事情的罪过都归结于皇帝和皇帝的大舅哥,这还了得?结果他让司马迁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不过汉武帝虽然暴躁却不昏聩。他没有杀司马迁,而司马迁也为了心中未了的目标活了下来,这一点他很像李陵。

然而李陵还是被定性了——叛徒!

然而李陵这个叛徒却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叛徒,这里我想到几个人。

首先是李广利,这个人是继著名的卫青、霍去病之后的汉军统帅,武帝李夫人的长兄。军事才能平庸,多次出征劳费大而收效微,打仗往往是事倍功半,杀敌八千,自损一万。然而却凭借着特殊的关系封侯列土。李陵一战从兵种人数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坚持十余日,杀敌万余,效率显而易见。更为关键的是,后来李广利因为拥立自己的外甥称帝泄露也投降了匈奴,不过过了一年他就被杀了。而李陵则在匈奴做了右校王,不同的待遇折射了不同的人品。可以说在匈奴人眼中,李陵是条汉子,而李广利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

第二个要比较的人就是李陵的爷爷——飞将军李广。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将军战功赫赫,却至死也没能封上万户侯。李广不能封侯不在于战功不足,而在于过度的直率天真。他可以和士兵一起餐风饮露、同生共死;他可以勇冠三军,怯敌于千里之外,但他弄不清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李广性情耿直,但也有些执拗。李广之死是他错过了战机,大将军卫青埋怨了他,自尊心极强的他不能忍受这个后起之秀的批评,最后自刎而亡。

与其祖父相比,李陵更加珍惜生命。将军不畏死,但要死的有价值。李广之死更像是赌气,李陵不死也需要勇气。李陵抱必死之心血战到底,他没有死是因为他的战斗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士为知己者死”,若大汉真能用人唯贤,若刘彻能够倾心相救,我想李陵纵万死也不会偷生。若刘彻不斩李陵亲眷,李陵日后也必归汉。李陵生年不详,当时也就20岁出头的小伙子,若这样屈死,确实心有不甘。

第三人就是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坚贞不屈的性格也为世人所敬佩,不能不说苏武是大汉的英雄。匈奴人也想招降他,曾经派李陵去做说客。苏武和李陵是好朋友,两人见面的氛围也很好,李陵去游说,苏武不降,然后两人把酒言欢只论友谊不讲其它。这个场景可不像想象的英雄与叛徒间的会面。在苏武归国后还曾经为李陵辩解,可见苏武充分了解李陵的为人。苏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苏武谅解了李陵,本着一颗宽容的心,我想更多人也应该谅解李陵。

还有两个人需要一比,一个是我开篇提到的金刀令公杨继业,还有一个是抗金英雄岳飞。与李陵类似的是这两个人都是在被奸臣阻挠内外不一心的情况下对外作战的。其中碰死李陵碑的杨继业与李陵最为相像,与李陵不同的是他选择了死。之所以碰死李陵碑前,我想他死的那一刻是对李陵带着一种鄙视吧,因为杨家以忠烈著称,在杨家将的字典里根本没有投降的字眼。听评书《杨家将》最令人生气的就是奸臣,前有潘仁美后有王强,杨家将对外防狼对内防贼。而杨家人却不善于防贼,所以七郎八虎损失殆尽。我想这是不是和李陵的爷爷一样——骨子里的一种执拗,这是一种精神,值得敬佩,可以把曹孟德的话反过来形容正合适:“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这是一种极大的包容性,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能做到,当然也包括李陵。

岳飞的死与杨继业比则显的窝囊了许多,他对外是一只猛虎,对待奸臣怎么就成了待宰的羔羊了呢?很多人批判岳飞的愚忠,我看批评的很对。杨家血战疆场,至少皇帝对待杨家将还很尊敬,而高宗赵构也和秦桧一伙弄死岳飞,这样的忠诚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李陵最后投降匈奴的原因我想不光是李广利的见死不救,更多的是对刘彻不发救兵的怨吧?

相传李陵碑上刻有“誉满边关”四个字,这四个字确实和李陵不配。如果要写也应该是一片短文,我就越俎代庖,暂且胡乱写两句,不能刻在李陵碑上,只是算作个人看法而已,我想要这样写:

“李陵,陇西人也,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天汉二年,从贰师将军征匈奴,引五千军为侧翼。遇且鞮侯单于主力,血战十余日,无援而败。敌慕李氏威名,招降之。汉孝武皇帝闻之,大怒,夷其三族,遂绝陵归汉之念。

陵于匈奴为右校王,未忘汉,虽降不与中原为敌,未有伍子胥之事。苏武使匈奴,单于欲降之,闻陵与之交厚,使陵为说,武不降。忍辱十九年,归国言陵无反意,皇帝悔不救李陵,厚待返还士卒。

李陵降胡,迫于形势,非战不用命,纵不彪英雄名于史册,亦无可过苛之,况陵无敌意于中华,古语云:‘君不正,臣投外国’,倘帝王视步卒如亲族,则李陵纵百死而不惜命。此为帝王之明镜,为后来者鉴之。”            (作者系科研处教师)


返回首页 | 2024年五年制录取查询 通知公告 | 信息公开 | 智慧校园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