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九一八”到“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经历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贫弱之躯抵挡了日军的暴行,将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者击败,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透过战争弥漫的历史硝烟,在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能否从这场攸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生发几多感慨,获得几多感悟、几多忧思、几多警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在广大师生中切实开展一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我国周边极不安宁,东海、南海风云诡谲,波涛汹涌,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窃取的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屡起争端的外交难题。怎样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中国梦、强军梦能不能实现,对这些沉甸甸的考问,我们应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和民族的答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应看到,当今大学生涉世未深,由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普及,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等思潮时刻侵袭着他们的肌体。去年,台湾大学生就相继发生反对服贸协定的“太阳花”运动,而众多香港大学生非法“占中”长达两个多月,青年学生竟成为西方“民主、自由”人士争夺接班人的利器,发人深省,其教训十分深刻。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教师,要准确把握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的实际,结合历史和时代精神,关注中国现实中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教育等问题,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全体党员、师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公民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能再让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的悲剧再度重演,决不能让西方“民主自由”之风在校园泛滥,侵蚀、争夺我们第三代、第四代接班人的阴谋得逞,这就是我们高校教师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落后就要挨打”,国之强弱是要凭实力说话的,而实力又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我们除了要亟待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强化“软实力”建设。近代中国最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文化大师严复认为“强国必须先铸民品”,一个国家强弱存亡很大程度取决于“民品的优劣”,即民力、民智、民德的综合状况,也就是以上所言“软实力”。他运用“智、德、力”三个标准,说明了当时中国民族存亡的处境和种种败象:国防溃弱、官场腐败、人才凋零,在外将士“将不素学,士不素练,器不素储”,一旦有急,屯兵而走。以史为鉴,要克服种种危机,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并定格了三民的顺序:民德第一,民智第二,民力第三,以德为先,德智体协调发展这一顺序,其宗旨:“教育兴则民品优,民品优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不受欺”,严老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当务之急,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勇于探索,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办学方式、考试招生、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期盼,从而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中国梦不单是富裕强大,更重要的是以文明的力量崛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教师而言,师道、师德对学生人格气质的影响尤为深远,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本分的劳动者,少一点功利和私欲,多一些责任和担当,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静心思考,艰苦奋斗,砥砺志趣,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自身的人格和行为推进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下,教师既要坚持应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尊重生命、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要面对学生现实生存需要,培养一代符合社会需要、家长期望、学生意愿的新型接班人,帮助学生拿到一张进入社会之门的入场券。
大江东去,惊涛拍岸,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已化为历史硝烟,但历史是不能遗忘的,它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素材,历经35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梦已起航,梦不遥远,让我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超常的胆识,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谱写“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 (作者系机械系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