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校的招生、教学、学生和就业等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科研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出台了《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科研管理办法》,组织了校级课题研究,教职工平均每年公开出版和发表学术成果200项左右,省级以上科研立项近20项,横向参与省级以上课题近10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近50项,数位同志被评为市优秀专家、市优秀社科专家、市优秀社科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工作者。但是,与同类院校科研工作及我校其他工作相比,我校的科研工作还相对滞后,存在着整体重视不够,研究工作多处于自发和被动状态等问题。在充分发挥科研作用,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师能力水平提升、以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事业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2011年,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会议,部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召开的专门会议,说明国家已经把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而我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创建转型示范市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开放创新、文化兴市、生态立市等五大发展战略,为阜新未来五年发展绘制了蓝图,并发动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五大战略的具体实施献计献策。这样的新形势既对我校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我校科研工作大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提高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对科研贡献率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我校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使科研为学校整体发展、为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为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已上升为事关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重大问题。为切实加强我校科研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科研工作指明方向,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形势与我校科研工作
2011年第一次全国职教科研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讲话中充分论述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新形势下对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等方面。
鉴于职业教育在上述方面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战略性作用,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鲁昕部长讲话中指出:“无论在职业教育工作,还是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职业教育科研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科研,才能更好地保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实施。我校是最早转型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有多年的高职教育经验,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工作,探索工作规律、方法、途径,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工作任务。
2.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与我校科研工作
2011年6月,我市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创建转型示范市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五大发展战略。阜新市的转型发展,需要大量富有文化底蕴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规划中还特别提到了阜新高专牵头的职业教育发展等问题。怎样更好地践行我市发展规划,培养适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急需专业技能人才,贡献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事业,是我们高专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开发新专业,探索新的培养方式,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等。
另一方面,阜新市十二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发展十分重视,怎样更好地用文化思想理论支撑我市的社会管理、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是高专人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展示我校文史研究方面实力和水平的机遇。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人文学科研究,为阜新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3.我校科研工作基本情况
我校科研人才资源比较丰富。我校理工科专业有很多业务能手、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赛都获得过奖励;拥有市级专家;文科专业更具有深厚基础,曾经有过艾荫范等全国著名专家,在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历史、教育等方面拥有我市一流专家学者。但是在向高职教育转型过程中,传统优势减弱,新的优势尚未形成,使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主要表现为:科研内容以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为主,较为单一,学术、技术研究,特别是科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晋升职称而搞科研的被动科研较为突出,钻研某一专业技术、学术问题,展示自身特长的特色科研不够;市级课题参与较少,省级课题数量较少,等级较低,国家级课题近三年没有。教职工科研热情不高,科研视野不宽等。这些情况与日益发展的全国职教科研形势和我市蓬勃繁荣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出现差距,也与我校招生、教学、学生和就业等工作拉开距离。因此,全校上下应充分认识到加强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形势,取得共识,采取措施,多出成果,大有作为”,开创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我校科研工作的重点
根据我校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我市创建转型示范市过程中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我校科研的传统优势和内在潜力,我校科研工作的重点,确定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与学科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研究两大方面。
(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我校拥有良好的高职教育研究基础。作为一所高职专科院校,如何办好高职教育始终被视为我校教学、科研的核心课题;加上拥有《辽宁高职学报》这一平台,多年来,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等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有关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的学术论文。然而随着国家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无论是在高职教育的基础研究方面,还是拓展研究方面,都面临很多新的课题和难题。对这些课题和难题有计划地展开研究和攻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研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行业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企业参与什么,怎么参与?这些问题都需要准确破题、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不能停留在理念上,要设计出宏观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的政策机制,确保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行业切实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个人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切实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2.加强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研究
探索如何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探索系统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探索如何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者重复的现象。
探索如何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吸收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对教学、实习、教材编写、评价、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人才需求和专业布局等环节加以指导。
3.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研究,建立有利于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互利双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二是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如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学徒培养等,促进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是探索新的顶岗实习形式,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类型和教学规律,探索顶岗实习的有效方式,如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
4.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研究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探索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特别是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
二是加强课程体系研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互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相互衔接。
三是加强教材建设,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室环境创新、教材应用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师队伍创新、学校管理创新。
四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增强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与参与性。
5.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内涵的研究,以科学的理念引领集团化办学的方向。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举措,努力使集团化办学成为推进产教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是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标准研究,使集团化办学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近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研究,推进国家层面和集团层面两种制度的建设,用制度来保障集团化办学的顺利进行。
(二)与学科学术研究相结合,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研究
进入十二五以来,阜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时期。整个地区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产业的技术攻关,社会管理的创新等等,都急需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出谋划策,研讨论析,提供参考。这为我们提供了科研的用武之地。作为阜新地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以我们自身的科研人才优势,贡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与学科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是坚持了研以致用的正确的科研方向,是使科研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与学科学术相结合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研究。
1.鼓励我校专业人员结合我校开办的专业和本职工作,对自身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学术、技术问题展开研究,提高自身对本专业领域学术、技术的了解和把握,以较高水平的学术、技术成果助力学校和地方建设发展。
2.鼓励我校专业人员积极关注阜新地方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利用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和独立开展研发和研究,直接推动我市地方建设和发展。理工科类专业人员要瞄准三大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煤化工、新能源等三大产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液压装备产业集群、建材和家具产业集群、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新型铸造产业集群、氟化工产业集群、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寻找路径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并创造条件争取独立开展技术研发。社科类专业人员要瞄准我市创建转型示范市和文化兴市等重大发展战略,利用课题、调查报告、论文等形式提出有见地的建议或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与途径
为保证我校加强科研工作新思路得以有效实施,不仅要确定高职教育研究和地方建设问题研究的独特内容和规律,还要继承和创新科研工作方式、方法和途径。
1.加大考核及投入力度
完成科研任务情况继续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量化;继续实行两年一次的校级科研奖励。对以本校为责任单位的省级以上科研立项、本校为责任单位的横向课题给予适当支持;对省级以上获奖科研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对科研名人给予适当待遇。
2.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和平台搭建
按照上级要求,保证科研处人员编制和配备,提高科研管理和指导水平。拟成立职教研究中心,和科研处合署办公。成立阜新高专社科联、阜新高专科协和各种协会、学术分会、研究中心(如文化研究中心、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用平台推动我校科研上水平、上层次。
3.重视科研队伍建设
培养和建立一支由青年科研后备人才、科研骨干和科研带头人组成的科研队伍。以适当方式普及现代科研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素质好、有学术研究潜力的年轻教职工积极培养,使之成为青年科研后备人才。对具有一定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的教职工,进行重点培养,形成科研骨干队伍;将有较大科研成绩、较丰富科研经验、能够带领科研团队争取省级以上项目,开展研究并取得成果,或对我市各方面研究有较大贡献,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职工确定为科研带头人,给予支持和推介,提高其学术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大力培树科研名人。
4.各级课题立项研究有新突破
一是重视市级课题申报。要主动出击,在我市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形成气候,树立阜新高专研究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二是继续加强省级项目申报。对省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学规划、高校各类专项,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项目,要在数量、质量方面都有新的提高。
三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鼓励各教学单位主动与其他相关生产机构、研究机构等取得联系,争取横向课题。努力争取承担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攻关课题研究。这是我校科研新的突破点。
四是在申请国家级课题方面实现突破。举全校之力争取国家级课题,改变我校近年没有国家级课题的局面,使我校科研迈上新台阶。
5.扩大我校在我市的科研影响力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系。以科研处和各系部为主体,和市科技局、市社科联、市科协、省科技局、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社科联以及市各行业学会、协会多联系、多合作,鼓励和支持我校科研人才广泛参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相关学会、协会活动,输送人才到各学会、协会任职,使我校的科研影响力与地方大学的身份相匹配。
以上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