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残阳如血”所引发的问题及其答案

那天从冰峪沟回来的路上又一次见到了残阳如血的场景。那是在旅行车上,隔着车窗向外望去,太阳已经在加速向下坠去,开始还是圆圆的,呈着明亮的橙黄,不过转头间就变成了有些透明感的大红、花样感觉的玫瑰红,再接下来的夕阳虽然只是大半个,可颜色却变成了血红,浓得似乎要滴下血来,在茫茫群山的烘托下透着壮烈与沧桑,不觉叹道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紧接着,毛主席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娄山关而写的那首诗词也在我心里默默吟诵起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还记得前几天听武警文工团合唱队的作品,其中有一首就是这个,当时还给朋友推荐了,因为真是气势磅礴。
   
就这么念诵着、想着,突然一个问题涌了上来: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除了霜晨月还有残阳如血,这分明是一天,难道攻打娄山关所用的时间连行军带打仗是用了整整一天?或是老人家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做了些艺术性的处理?仔细想了想,却什么也没想起来,原本学过的这段历史其细节已经忘光了,回家后应查查资料,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据查证这首词的背景是这样的:1935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224 日攻占桐梓,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见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第340 )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25 日夺取娄山关和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和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1962 月,毛泽东在修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见《人民文学》1962 5月号加写的一段话中,细致而深情地回忆了本词的创作过程: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堪寒。”“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印象与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造成了作者自认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诗。这些话说明,词人确实是写了娄山关激战的,只不过,他是用含蓄的笔法——正面明写行军,侧面暗写激战,一正一侧,一明一暗,使行军和激战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看看,只要肯去想、去认真地查资料,就能有收获哦!    (作者系师范部副主任)


返回首页 | 2024年五年制录取查询 通知公告 | 信息公开 | 智慧校园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