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层次向何处去?怎样才能让日子过得有意思?对于这个问题,现在众多作家、大学教授、时尚杂志主编、生活类图书都千方百计地探索答案。我想,我们不如把思考的视野放回到四五百年前,那时的中国,处于明王朝的中后期。曾看过那个叫毛元淳的贡生写的书《寻乐编》,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探讨“生活的乐趣”问题,读之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毛元淳认为,生活的乐趣源自“安贫乐道”的观念,再结合一定的物质生活,把生活艺术化。
“品位”一词,在明代被称作“有致”,有风致,就是今天的有品位。所谓艺术化的生活就是有品味的生活。
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的著名戏剧家高濂,能诗文,兼通医理,擅养生,藏书、赏画、论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样,还有《牡丹花谱》与《兰谱》传世。他曾细致地解释了什么是品位:
春时幽赏:虎跑泉试新茶,西溪楼啖煨笋,八卦田看茶花。
夏时幽赏:空亭坐月鸣琴,飞来洞避暑。
秋时幽赏:系泠桥畔醉红树,六和塔夜玩风潮。
冬时幽赏:雪夜煨芋谈禅,扫雪烹茶玩画。
游山也好,垂钓也罢;品茶也好、玩画也罢,其中种种无不需要以一定的金钱为基础。可以说品位和金钱是紧密联系的,但两者是不是一定成正比?品味是否随着财富的积累而上升呢?同样生活于万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谢肇制对于金钱和品位的关系说过一段客观中肯的话:“唯是田园粗足,丘壑可怡;水侣鱼虾,山友麋鹿;阱云钓雪,诵月吟花;同调之友,两两为命;食牛之儿,戏着膝间;或兀座一室,习静无常;或命驾扶藜,流连忘返,此之为乐不减真仙,何寻常富贵足道乎?”
有钱不见得有品位,而有品位不见得特别有钱,无论古今都是如此。
所以,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城市工薪族,在物质丰富、各种场馆众多、交通和视听方式都很便利发达的今天,若想让自己的生活有品位也真是很容易,只要有颗懂得感恩、惜福的心,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着旺盛的求知欲,生活就会无处没有美,个人的生活就会富于品味。
(作者系师范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