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其相应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的提炼和概括。党的十八大,首次以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的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高度提炼,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努力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与理想。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它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以及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共同愿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理想性,它把我国人民的远大理想同改造现实的实践结合起来,既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成为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二是统领性,它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了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前进方向,指明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协调、整合和引领作用,使人们沿着同一价值导向、朝着同一价值目标团结奋斗。三是稳定性,当它一旦确立以后,将深藏于人们的思想深处,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根本价值准则,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的稳定器和主心骨。四是建设性,它作为我国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既来源现实又超越现实,不能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而是需要自觉的认识和科学的揭示,有赖于这个社会自觉的积极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和社会交往。  
   
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高度概括和总纲”“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大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把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困助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有效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其次,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学生的灵魂。
   
第三,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加深刻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大学生才干、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离不开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思维敏锐性,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
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强,但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他们往往辨别力弱、容易冲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互联网上真伪莫辨的海量信息,特别是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精心编造的谎言面前,大学生们往往会无所适从,片面地看待某些社会问题,常常会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建立学生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
    5.
充分发挥体验教育与自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外在的舆论宣传、价值导向和个人生活经历、学习过程、内在感悟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往往依赖于权力和灌输,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忽略了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判断、情感、理解和选择的重要作用,导致了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弱化,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念面前变得无所适从、左右摇摆。
   
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返回首页 | 2024年五年制录取查询 通知公告 | 信息公开 | 智慧校园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