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自古以来,师者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得到了人们的敬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教师职业赢得了世人的崇敬和赞扬,人们给教师戴上了无数绚丽的“花环”:“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高校少数教师更多地关注物质利益,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荣誉。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近日,我校组织学习了这一《规范》,通过学习,做为一名教师,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些思考。 《规范》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爱国守法是对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每名教师首先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做为人民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是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完成这项任务,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加强对社会主义法律知识的掌握。另外,《规范》明确要求高校教师“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抵制有损国家利益和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敬业爱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对教师职业充满了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教师更应该热爱学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更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师的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还要以自己的道德言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学生思想上、生活上的益友。高校教师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更要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更要在平时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支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还要注重科研,使科研和教学互相促进,积极发挥科研成果对生产的推动作用。《规范》明确提出高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要“诚实守信,力戒浮躁,所以我们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职能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变化,高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各高校都应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我校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为阜新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就更为直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德行为学生做表率,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自古教师就是一个清贫的行业,既然身在这个行业,就要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以一个高尚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去影响、熏陶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常思为师之道,常存育人之责,常怀爱生之心,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体现价值。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看到学生成长,就是教师最大的快乐,这种幸福感是很多其他职业不能比拟的。(作者系农牧系教师)
|